益阳:“四个到位” 打好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盘活“组合拳”
今年以来,益阳市从摸清资产家底、统一权属登记、清查处置闲置资产、建立市级公物仓四个方面入手,打好国有资产管理“组合拳”,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确保固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实效。
夯实基础,资产家底把关到位。立足数据,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扎实开展2021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报编报工作,圆满完成了市直2021年度219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年度报告,组织开展2022年度办公用房信息统计报告工作,统计汇总了市直134家党政机关和8个县(区)的办公用房信息,为国有资产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调查研究,开展国有资产摸底工作。通过统计汇总《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摸底调查表》,全面摸清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底数,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三是核实账目,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积极与市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对接,逐一核对经营性资产移交明细,着力推进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国有资产账实相符。
统一权属,资产管理落实到位。分层部署,强化统筹协调。印发了《益阳市市直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工作机制,成立权属统一登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单位协同推进,进一步打破了信息壁垒,疏通工作堵点。全面清查,切实摸清底数。对市直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涉及主体情况,房屋所有权证、土地权证等权属登记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如实记录市直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坐落、权属、面积、使用等相关情况,夯实统一权属登记的工作基础。三是分类施策,坚持逐类推进。根据清查结果,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统一权属登记划分为四种类型,分类别明确后续工作措施。目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已完成20处院落、39家单位、建筑面积12.40万平方米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统一权属登记。
清查处置,资产闲置摸清到位。明确底数,全面开展闲置资产排查。积极组织开展清查处置全市行政事业性闲置国有资产专项行动,对闲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清查,涉及27家单位共闲置土地9.12万平方米,房屋2.28万平方米,为统筹利用国有资产和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夯实了基础。整章建制,依法规范处置。印发《全市行政事业性闲置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成立市直行政事业性闲置国有资产处置工作专班,将闲置国有资产总结归类,明确牵头单位,分情况具体处置实施。提前谋划,完善监管机制。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工作,梳理出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国有资产,对后续国有资产配置、运行等方面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市清查处置闲置国有资产资源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促进闲置资产“动”起来“活”起来。
建公物仓,资产盘活整合到位。健全制度,高位推动促效率。聚焦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和保障机关运行,统筹谋划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工作,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制定出台《益阳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归集信息,严格管理出效力。市级公物仓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完善的信息数据,为此,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探索公物仓信息数据平台的构建,同时,建立进仓和出仓物品信息台账,对拟进入市级公物仓的资产、集中存放的物品及调剂出仓的资产分类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实行“一案一册”档案管理,做到全面掌握,心中有数,确保公物仓收储物品拿得出、用得上。实体运行,深化盘活增效益。统筹调剂国有资产资源,使闲置国有资产得到了充分利旧,市级公物仓建成以来,调剂入仓资产407件,账面价值达293.70万元,通过出借、利旧、调剂、捐赠等形式,调配办公设施338件,账面价值37.92万元;调配办公用房26间,572平方米,价值约286万元;整体调剂原市图书馆闲置资产给赫山区桃花仑小学,共计房屋4358平方米,评估价值1256.87万元,共计节约财政资金1580.79万元,有效提高了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营造了资产能调剂不配置、循环利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