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财政: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提升财政管理效能
近年来,衡阳市财政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决策部署,将零基预算改革作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着力打破支出基数,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强化统筹谋划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零基预算改革,市委深改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出台《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市级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工作机制。成立市财政局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解各科室改革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召开全市财政系统零基预算改革工作调度会议,调度县市区改革进度。
二、重塑预算安排格局
一是建立分级保障机制。按照五级支出优先序安排支出预算,优先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前序支出未足额保障的不得安排后序支出,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完善项目库管理。坚持“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对项目进行分类、排序,对没有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或上级要求的项目一律不纳入新增项目预算,确保纳入预算的项目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是优化预算编制结构。优先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公用经费按剔除预留后的单位编制数安排,按空编数的0.5倍奖励公用经费,按超编数的2倍扣减公用经费,鼓励单位空编余编。四是全面清理专项资金。对没有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或上级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纳入预算安排。部门专项每年清零,因事重新审核安排。政府专项2023-2025年连续按20%-30%比例压减。2023-2025年年初预算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52.33亿元。
三、严格预算执行管控
一是严格预算追加。出台市本级财政预算追加办法,设立追加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预算追加事项。二是严把支付关口。制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18项“负面清单”,严格审核支付,防止超范围、超标准支出。三是严控机构和人员经费。规范市直单位住房公积金、职工医保等缴费(存)基数,单位缴费支出每年减少1.8亿元。实行编外聘用人员员额管理,超出核定员额数使用编外聘用人员的,每超过1人相应扣减2人标准的公用经费;明确编外聘用人员待遇标准上限,全市临聘人员相关支出减少2亿元以上。严控单位性质变更,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变更性质同步核减50%编制,2024年清理收回编制160余个。四是清理规范银行账户。持续推进财政专户清理,2024年清理财政专户11个,清理缴库0.38亿元;今年3月市财政联合人民银行、审计等部门开展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大清理力度,2023-2025年累计清理单位银行账户12个,清理缴库4.88亿元。五是积极盘活“三资”。成功设立市涉案财物归集仓,收储涉案财物500余件。全面开展国有资产专项整治,推进不动产遗留问题确权。
四、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近年来,市财政出台相关领域制度文件78个,其中:零基预算改革3个,支出管理36个,财会监督8个,绩效管理8个,评审改革4个,“三资”盘活7个,其他管理12个。一是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一类会议费、办公经费、食堂支出等支出标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开展市本级信息化项目专项检查,出台信息化项目网络租赁服务指导价标准、项目建设及运维相关费用支付规定,每年节约运维资金0.39亿元以上。二是打造阳光评审。统一工程材料价格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标准,编制结算评审规范手册。打造数字化阳光评审平台,实现全过程“无纸化”评审。出台《衡阳市市本级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对市本级政府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的造价进行把关。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建立覆盖市直所有预算单位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出台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规范事前绩效评估操作流程,将项目可研、专家论证、投资评审等引入绩效事前评估框架,推动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四是构建财会监督长效机制。成立市级财会监督工作专班,制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实施“铸剑”行动,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财经纪律重点问题集中整治情况“回头看”等6项专项检查,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出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指导意见,制定提升内控质效工作方案,构建“1+14+N+1”的内控制度体系。